10月16日,据构卓企服查询显示,比亚迪申请的“来杯迪小饮”商标于近日注册成功。
据了解,该商标国际分类为43类,已申请商品/服务包括外卖餐厅服务;茶馆;咖啡馆;酒吧服务;果汁吧;自助餐厅;餐厅;快餐馆等。

商标注册成功这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正确、有效、安全地使用这个商标,才是真正发挥其价值、并使之持续有效的关键。
以下是一份关于商标注册成功后如何使用的详细指南,涵盖了规范使用、策略性运用、风险防范和管理维护等方面。
一、核心原则:规范使用,避免侵权风险
不规范的使用可能导致商标被撤销、或是在维权时得不到法律保护。
1.使用标志必须与注册证一致
是什么样,就用什么样:您使用的商标标识(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颜色组合、声音等)应当与《商标注册证》上核准的标识完全一致。
常见错误:
自行改变字体:例如,注册的是楷体,实际使用中改用了艺术体。
自行改变图形:例如,注册的图形有边框,使用时去掉了边框;或者对图形细节进行了修改。
组合商标拆分或变更组合方式:如果您注册的是“图形+文字”的组合商标,不能随意拆开只使用图形或只使用文字,或者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最佳实践:将组合商标的各元素分开注册,使用时可以灵活组合,均受保护。
2.使用范围必须在核定类别内
在哪个类别注册,就在哪个类别使用:您的商标专用权仅限于《商标注册证》上核定的商品或服务项目。超出这个范围使用,将不受保护,并可能侵犯他人的商标权。
例如:您注册的类别是第25类(服装、鞋、帽),那么您就不能在未经注册的情况下,在您生产的饮料上使用该商标并标注®标志。
3.正确使用注册标记®
®与TM的区别:
®:代表“已注册”,只能在商标注册成功后使用,受法律强制保护。
TM:代表“商标”,通常用于未注册或正在申请中的商标,起到提示作用,法律效力弱。
如何使用:可以将®标记标注在商标的右上角或右下角,例如“商标名®”。这不是法律强制要求,但能有效告知公众该商标已注册,起到威慑作用。
二、策略性运用:让商标成为资产
仅仅规范使用还不够,您需要主动地让商标增值。
1.全面、广泛地使用
用于所有商业活动:将商标用于产品本身、包装、容器、标签、说明书、合格证等。
用于所有宣传材料:将商标用于网站、APP、社交媒体、宣传册、广告、展览、门店装潢、名片、办公用品等。
目的:建立品牌形象,积累品牌声誉,并留下充分的“使用证据”。
2.建立使用证据档案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撤三”风险(即商标注册后连续三年无正当理由不使用,他人可申请撤销)。
需要保存的证据包括:
销售证据:带有日期和商标信息的销售合同、发票、提货单等。
宣传证据:带有商标和发布日期的广告(如杂志、报纸、电视广告合同和截图)、宣传册、参展证明、媒体报道等。
产品证据:带有商标和时间的产品照片、包装实物、标签等。
证据要求:证据上必须清晰显示商标标识、使用日期,并且是在中国境内的使用。
3.进行商标监控与维权
主动监控:定期在商标局官网或通过专业机构查询,是否有他人申请与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在市场上发现侵权产品。
及时维权: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应积极采取行动,如发送警告函、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考虑扩大保护范围
注册防御商标:如果品牌发展良好,可以考虑在相关或非相关类别上注册相同商标,防止他人“傍名牌”。
国际注册:如果您的业务拓展到海外,务必通过马德里体系或单一国家申请等方式在目标市场注册商标,实现品牌的全球保护。
三、常见误区与风险防范
误区一:法人/股东变更,商标不用管
风险:商标权属不清,影响转让、许可或融资。
正确做法:公司名称、地址等信息发生变更时,必须及时向商标局申请变更。
误区二:许可别人用,口头约定就行
风险:许可合同不备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法律效力弱。
正确做法:签订书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按时向商标局办理备案。
误区三:注册一次,永久有效
风险:商标有效期为10年,期满不续展将被注销。
正确做法:在有效期届满前12个月内或后6个月宽展期内,及时办理续展手续。
误区四:把商标名称当成产品通用名称使用
风险:商标可能因成为通用名称而丧失显著性,被申请撤销。例如“阿司匹林”、“优盘”曾经都是商标。
正确做法:在使用时,将商标作为形容词而非名词使用,并注明这是一个注册商标。
错误:“请给我一包微信。”
正确:“请给我一包微信®牌的零食。”
更好:在宣传中注明“微信®是XX公司的注册商标”。
总结
商标注册成功后的使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请您牢记以下几点:
规范用:标识、范围要准确,®标记要用对。
主动用:全方位宣传,建立品牌。
留证据:妥善保管使用证据,防范“撤三”风险。
勤管理:及时变更、续展、监控和维权。
将商标视为一项需要持续投入和精心维护的核心资产,它才能为您的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有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商标代理机构。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及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相关内容已经注明来源,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dn@gouzhuo.com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