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构卓企服查询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申请注册了名为“齐界”的新商标。资料显示,该商标属于国际分类第12类,覆盖了商品/服务范围包括:汽车、汽车车身、汽车车轮毂、混合动力汽车、汽车门、汽车座椅、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汽车底盘、汽车车轮等。目前,该商标还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华为申请注册“齐界”商标!

  实际上,关于华为注册带有“界”字的商标这一举动并不意外。早在今年8月官方就已成功注册了绝界的商标,当时绝界的商标也同样是属于12类运输工具。再往前看,在去年的时候官方就曾申请了一批名称带有“界”字的商标,其中有“仙界”、“天界”、“君界”、“峥界”、“江界”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华为已申请近200个包含“界”字的商标。

  对于华为申请注册了多个包含“界”字的商标,有业内人士指出,或是华为基于品牌考虑做的“商标保护性注册”,是防御性注册。

  防御性商标注册是一项重要的企业品牌保护战略,其核心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人“傍名牌”、抢注或淡化企业的主品牌。在进行防御性注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一、核心策略:注册什么和在哪里注册

  核心商标的“周边”元素

  中文、英文、图形组合商标:不要只注册组合商标,要将中文、英文、图形等要素分别单独注册。这样组合使用更灵活,且防止他人只使用你商标的某一部分进行注册。

  近似商标:注册与主商标在字形、读音、含义上近似的商标。例如,“阿里巴巴”注册了“阿里爸爸”、“阿里妈妈”、“阿里宝宝”等。

  拼音商标:对于中文商标,其拼音也是防御重点。例如,“百度”注册了“Baidu”以及“baidu”等。

  常见的错误翻译或缩写:如果您的品牌有常见的错误拼写或消费者习惯的缩写,也应考虑注册。

  商品/服务类别的覆盖

  核心类别:首先确保在主营业务相关的类别上注册。

  关联类别:注册与主营业务相关联、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的类别。例如,一家做饮料的公司,应考虑注册食品、餐饮服务、包装设计等类别。

  防御类别:注册那些虽然目前不经营,但未来可能进入,或者容易被他人“搭便车”的类别。例如,互联网公司可能会去注册服装、文具等热门类别,防止他人用其品牌名卖T恤、笔记本。

  全类别注册:对于财力雄厚、品牌价值极高的大公司,可以考虑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所有45个类别上进行注册,构建最坚固的防御壁垒。

  地域覆盖

  国内市场:确保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有必要的注册。

  国际市场:如果产品有出口计划,或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必须通过马德里体系或直接在目标国家进行注册。防御性保护必须是全球性的。

  二、风险与成本考量

  “撤三”风险(连续三年停止使用)

  这是防御性商标注册最大的法律风险。根据《商标法》,任何单位或个人可以申请撤销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注册商标

  应对策略:

  证据留存:对于防御性注册的商标,也要有意识地保留使用证据,如在特定的防御类别上少量地、真实地使用(如定制一批赠品、在特定服务上展示等)。

  象征性使用:虽然法律强调“真实、公开、合法”的使用,但一定程度上的象征性使用在实务中有时也能起到维持注册的作用,但存在被挑战的风险。

  许可备案:可以将防御商标许可给关联公司使用,并在商标局进行备案,这可以作为使用的证据之一。

  高昂的成本

  防御性注册意味着要申请大量的商标,官费和代理费会非常可观。

  后续每10年一次的续展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成本权衡:企业需要评估品牌价值和防御成本,不必盲目追求全类别注册。可以采取“核心类别严密保护,关联和重要防御类别重点布局,其他类别酌情考虑”的策略。

  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

  拥有大量商标后,管理变得困难,包括监控续展时间、监控他人申请、应对异议和撤销案件等。

  建议:建立内部的商标管理数据库或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进行系统化管理,确保不会遗漏关键期限。

  三、操作层面的注意事项

  注册时机:宜早不宜迟

  防御性注册应与主品牌战略同步进行,最好在品牌推出或计划推出之初就启动。等到品牌出名后再去注册,可能已经被他人抢注,届时需要花费更大成本去争议、回购。

  动态调整

  防御性注册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定期审视和更新防御策略,补充注册新的商标或类别。

  结合监控与维权

  防御性注册是“盾”,主动监控和维权是“矛”。

  应建立商标监控体系,定期查看商标公告,对他人申请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提出异议。

  对于市场上的侵权行为,要果断采取法律手段(发送警告函、行政投诉、提起诉讼等),让防御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建议在专业知识产权律师或代理机构的指导下,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性价比高的防御性商标注册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及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相关内容已经注明来源,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dn@gouzhuo.com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